深夜收到朋友阿琳的信息:“他连一周年纪念日都忘了。”字里行间透着失落。这已是本月第三次,因“缺乏仪式感”引发的矛盾。
仪式感,真的是爱情的必需品吗?

一、当爱情落入日常,仪式感是救生圈
热恋时,仪式感是本能。第一次牵手的日子、情人节精心准备的礼物、生日零点的祝福…这些时刻如同路标,标记着相爱的轨迹。
但激情褪去后,生活露出琐碎的原貌。朝九晚五的工作、柴米油盐的日常,渐渐淹没浪漫的冲动。
心理学中有个“单纯曝光效应”:人们对熟悉事物的好感会随接触增多而增加,但达到峰值后会下降。爱情亦然。长期相处的伴侣,容易因过度熟悉而陷入“情感惰性”。
此时,仪式感成为打破惯性的利器。它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重新激起情感涟漪。一顿精心准备的晚餐、一次周末短途旅行,甚至只是睡前放下手机的十分钟谈心,都能为关系注入新鲜感。
仪式感的核心,不是形式本身,而是通过形式传递的“用心”。
二、仪式感缺失,到底缺的是什么?
许多人对仪式感的误解,在于将其等同于“花钱”或“作秀”。但真正的问题,往往藏在更深层。
仪式感缺失,本质是情感投入的减少。当一方停止为关系花费心思,另一方接收到的信号是:“你不值得我付出精力了。”
这种感受会引发连锁反应:
1.安全感流失:怀疑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位置
2.价值感降低:产生“我不够好”的自我怀疑
3.隔阂加深:逐渐失去分享和沟通的欲望
朋友小雨的七年恋情最终结束,导火索正是男友连续三年忘记她的生日。“不是想要礼物,而是连一句祝福都没有,感觉自己在对方心里毫无分量。”
仪式感如同关系的“血糖仪”,能敏锐检测出情感健康度。
三、真正的仪式感,从不需要昂贵
许多人将“没仪式感”归咎于“没时间、没钱”,这或许是最大的误解。
高级的仪式感,往往与金钱无关。它可以是:
过马路时自然牵起的手
下班路上带回家的一枝花
看视频时同时爆发的笑声
清晨为你挤好的牙膏
这些微小却持续的举动,比偶尔的奢侈礼物更能滋养感情。Tara教授在《关系的重建》中指出:“日常的、可预期的积极互动,是关系稳定的基石。”
我认识一对结婚四十年的夫妻,他们的仪式是每晚一起散步半小时。没有隆重形式,只是雷打不动的陪伴。这种看似平淡的仪式,却让他们的关系历久弥新。
仪式感的真谛,是将对方放在心上的习惯。
四、没有仪式感的爱情,能否走下去?
回到最初的问题:没有仪式感的爱情,能走下去吗?
答案是:能,但会走得比较辛苦。
就像一辆车能开动,但定期保养才能行驶更远。没有仪式感的关系,或许能靠惯性维持,却难抵岁月消磨。
但关键在于,仪式感必须是双方认同的语言。如果一方渴望鲜花惊喜,另一方却觉得务实关心更重要,这种错位会导致“付出不被看见,需求不被满足”的双输局面。
因此,比追求形式更重要的,是找到彼此舒适的情感表达方式。也许是行动上的照顾,也许是言语上的肯定,也许是用心的陪伴。
真正致命的,从来不是缺少某种特定仪式,而是停止为让对方感到被爱而努力。
五、结语:仪式感是手段,不是目的
爱情能否走下去,不取决于仪式感的有无,而取决于双方是否仍在同一频道努力。
仪式感只是这种努力的可见形式之一。它的本质,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:爱需要表达,需要经营,需要在平凡日子里主动创造闪光时刻。
较好的爱情,不是永远充满仪式感,而是即使没有盛大仪式,也能在日常琐碎中确认彼此的爱意。
当你们能一起洗碗也感到快乐,并肩看电视也觉得安心,那么你们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、最珍贵的仪式。